健康教育

治未病养生∣冬至,迎来一年养生“黄金期”,千万别错过!

发布人: 更新时间:2025-01-03
       俗话说:“重病难过冬至节,过了冬至可过年。”这句话揭示了冬至时节对人体健康的响以及人们对健康平安的期盼。冬至,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,通常在每年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,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的开始。
       在中医理论中,在冬至时,人体需要保护阳气,避免其过度耗散;同时,肾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生髓、养骨,而冬季肾水旺盛,是调养肾精的最佳时机。所以,“冬藏”就是藏阳气、藏肾精。应固守真元,固肾强体,护阳益精,蓄势以待发。
饮食养生
       “今年冬令进补,明年三春打虎”,冬季是万物收藏的季节,也是进补的最佳季节。提醒大家:冬令进补多选择从冬至开始,冬至饮食当以补阳、补精、补肾为主。不宜大补,温补阳气的同时也要养阴补肾,避免过度食用辛温食物而伤阴。
1.体质偏虚寒阳虚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
首选温补类食物,如羊肉、牛肉、狗肉、鸡肉等,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,容易上火,注意适可而止。
2.体质偏阴血亏虚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可选择具有滋阴益肾、填精补髓功效的补益类食物,主要有:木耳、黑枣、芝麻、黑豆、猪脊、海参、阿胶等,由于此类食物容易滋腻碍胃,故亦不可过度食用。
3.体质偏平和型    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
可选择平补类食物,如莲子、芡实、苡仁、赤豆、大枣、燕窝、银耳、猪肝等,这些食物既无偏寒、偏温的特性,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。
药膳分享

当归羊肉汤

配料:当归10克、生姜15克、羊肉300克。
做法:
①先将羊肉洗净泡去血水,冷水下锅焯水后洗去浮沫;
②当归洗净,若是整颗的当归可竖着切片,取适量备用,生姜洗净切片;
③将羊肉、当归、生姜放入砂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炖煮2小时至羊肉熟烂,加入食盐、胡椒粉调味即可。
功效:补益气血、温中散寒。适用于怕冷、腹泻、五更泻、胃肠功能紊乱属阳虚体质等人群。

无花果西洋参排骨汤


配料:无花果8颗、西洋参10克、红枣2颗、排骨500克以及姜2片。
做法:
①先把红枣、西洋参、无花果洗净备用;
②排骨用流水冲洗五分钟后沥干放入炖盅内,接着倒入无花果、西洋参、红枣、姜片,再加入4碗清水,盖上盖后放入炖锅内隔水炖约1小时,食用前加适量食盐调味。
功效:益阴润肺、安神健脾。适用于阴虚火旺、失眠心悸、食欲不振者等人群。对于有燥咳声嘶、咽喉肿痛症状的新冠肺炎患者来说,也是不错的食疗选择。

银耳雪梨百合羹

 配料:雪梨、百合、银耳、枸杞、冰糖
 做法:
①将银耳提前泡发,撕成小朵备用。
②雪梨去皮去核,切成小块。
③将银耳和雪梨一起放入锅中,加水大火煮开,转小火煮30分钟,直到银耳出胶。
 ④加入冰糖,煮5分钟,后出锅前放入枸杞即可。
功效:雪梨有生津润燥、清热化痰的功效,搭配银耳和百合,可以为身体补充水分,缓解干燥。尤其适合冬季暖气房里皮肤干燥的姐妹们喝,也非常适合嗓子容易不舒服的朋友。
日常养生
       冬至养生,除了要遵从“天人相应”的自然法则,坚持“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还要充分考虑“冬至一阳生”的特性,对阳气予以养护。
1.勤搓手防感冒

       在寒冷的冬至时节,常搓手对健康大有裨益。人的手上有很多重要穴位,如劳宫、鱼际、合谷等。按摩刺激位于双手拇指根部隆起处的鱼际穴,可疏通经络,增强呼吸系统功能,预防感冒。         
2.常晒背以养阳

       背部是人体的阳中之阳,风寒之邪极易通过背部侵入人体而引发外感性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。冬至时节气候寒冷,在阳光充足的时候,经常晒晒后背有助于补益身体阳气。       
2.暖双足防体寒

       俗话说“寒从脚下起”,脚部一旦受寒,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,故寒冷冬至时节应格外重视脚部保暖。除了要穿着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,平时还要多活动双脚、养成泡脚的习惯。每晚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20-30分钟,舒筋活络,促进气血运行。
       在冬季,保证充足睡眠尤为重要,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,冬季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,使人体达到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的健康状态。
3.保持充足的睡眠

       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,保养精气,做到养精蓄锐,有益于防治疾病。
       “养生重点是要养心。”冬至养生,要静神少虑,保持精神畅达乐观,不为琐事劳神,不要强求名利、患得患失,避免长期“超负荷运转”,积劳成疾。冬至前后睡好“子午觉”很重要,除了保证夜间睡眠,午饭后可适当打个盹。
       养生的“八字诀”:童心、蚁食、龟欲、猴行。童心,要童心未泯。蚁食,要少吃。龟欲,要心境淡泊。猴行多锻炼,勤思考。


       免责声明:文中图片与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,版权所属权归原作者及出版社所有,如删除请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