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教育

[中医养生] 立秋时节话养生

发布人: 更新时间:2025-09-06
        “风吹一片叶,万物已惊秋”,随着立秋节气的到来,暑热渐退,万物开始从繁茂走向成熟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,标志着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自然界进入“收”的阶段。此时养生需顺应天时,调整作息与饮食,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。
一、精神调养
       收敛心神,避免悲秋
       立秋后万物逐渐萧条,易让人产生“悲秋”情绪,中医认为“怒伤肝、喜伤心、思伤脾、忧伤肺、恐伤肾”,秋季与肺相应,过度悲伤会损伤肺气,因此精神调养关键在“收敛”与“平和”。
       方法: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过度思虑或情绪大起大落。可多接触自然,如秋游赏景,感受秋日晴空、成熟果实的生机;也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练书法、冥想等方式静心安神,让精神状态随阳气收敛而内藏,不向外耗散。
二、起居调养
       早睡早起,注意“秋冻”
       立秋后昼夜温差增大,起居需顺应“阳气收敛、阴气渐盛”的规律,调整作息并做好保暖。
1.早睡早起:秋季宜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(《黄帝内经》),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能顺应阴气舒展,帮助调养肺气。建议晚上10点半前入睡,早晨6-7点起床,保证充足睡眠以养“收气”。
2. 适度“秋冻”:初秋暑热未消,不宜过早穿厚衣,可适当“秋冻”,让身体逐渐适应凉爽气候,增强抗寒能力。但需注意“冻”得适度,尤其是肩颈、腹部、脚部等易受凉部位,夜间睡觉避免开窗露腹,以防寒邪入侵。
3.防燥护阴:秋季干燥,可在室内放置加湿器,或睡前用温水泡脚(15-20分钟),既能缓解秋燥导致的皮肤干燥,又能促进血液循环,助于睡眠。
三、饮食调养
       滋阴润燥,少辛增酸
       立秋后“燥气”渐盛,易出现口干舌燥、皮肤干燥、干咳少痰等“秋燥”症状,饮食需以“滋阴润燥、健脾养胃”为主,同时兼顾“少辛增酸”,减少辛辣、增加酸味食物以护肺气。
1. 滋阴润燥:多吃温润多汁的食物,如梨(生吃润肺、煮梨汤润燥)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、麦冬、玉竹等;蔬菜可选冬瓜、丝瓜、萝卜,能理气润燥;肉类宜选鸭肉、兔肉等,性凉滋阴、避免羊肉、狗肉等热性食物加重秋燥。
2. 少辛增酸:秋季肺气易旺,过旺则克肝,而酸味入肝、辛味入肺,因此需减少辣椒、生姜、花椒等辛辣食物,防肺气过盛,适当增加酸味食物,如山楂、葡萄、柠檬、猕猴桃、乌梅等,以养肝阴、平衡肺气。
3. 健脾祛湿:初秋可能残留“暑湿”,可适当吃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炒白扁豆等健脾食物,避免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,如冰饮、凉菜,以防损伤脾胃。
四、 运动调养
       适度舒缓,避免大汗
       立秋后运动需顺应“收敛”原则,避免剧烈运动耗散阳气,宜选择温和、能拉伸筋骨的运动,以微微出汗为宜。
1. 推荐运动: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等,这些运动节奏舒缓,可促进气血流通,增强肺功能,同时避免大汗。中医认为“汗为心液”,秋季大汗易伤阴耗气。
2. 时间选择:早晨或傍晚气温凉爽时运动,避开正午暑热;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,更换衣物,避免吹风受凉。
3. 护肺强体:可配合做“扩胸运动”或“腹式呼吸”,吸气时挺胸扩胸,呼气时缩腹,有助于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,缓解秋燥对肺的影响。
 
       立秋养生核心是“收”与“润”,通过精神内收、起居顺应、饮食润燥、运动适度,让身体逐渐适应季节转换,为秋冬“藏精”做好准备。